蛏子买回家怎么保存

为了保存新鲜的蛏子,你可以采取以下步骤:首先,将蛏子清洗干净,去除表面的泥沙和杂质。可以使用清水冲洗或者用刷子轻轻擦洗。其次,准备一个透气性好的容器,最好选择透明的塑料盒或保鲜盒。在容器底部铺一层湿润的海藻或湿毛巾,以保持适度的湿度。将清洗好的蛏子放入容器中,然后覆盖上盖子,但不要完全封闭,以确保有适当的通风。将容器放置在冰箱的底层,因为底层温度相对较低,有助于延长蛏子的新鲜度。定期检查蛏子,如果发现有已经打开的蛏壳,应该立即处理,以防止对其他蛏子的影响。通过以上步骤,你可以有效地保存新鲜的蛏子,并确保其口感和味道。

夏天,碰到此肉别手软,一次性囤30斤,放冰箱冻起来,特省事

夏天,碰到此肉别手软,一次性囤30斤,放冰箱冻起来,特省事!你知道这是什么肉吗?它比大虾还鲜,比花甲还好吃,如今正当季。

大家好,我是傻姐美食,生活中唯有美食和美景不可辜负。每年五一劳动节,大家都忙着到处游玩,我就忙着赶海,生活在旅游度假区,家门口不但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美味的美食。这时气温回升,海水回暖,正是赶海的好时候,花甲、蛏子、小螃蟹、海波螺,应有尽有,一两小时就能收获一大桶,对于我来说这种快乐比旅游还要开心。

这里是坐标山东龙口东海,现在正是蛏子肥美的季节,看这一片海域,每天下午两三点钟赶海的人非常多。去海边旅游,看到有人挽着裤腿在海里弯着腰,这就是在捉蛏子,一次最少能捉几十斤,老过瘾了。

有人会说捉蛏子不是在沙滩上撒盐吗?这种方法太慢了,现在都用抓蛏子工具,省时省力,只需要一根长长的不锈钢吊钩,一会儿就能抓满一小桶。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下如何捉蛏子,学会了自己抓,省钱又健身。

来个近距离特写,让你看到最真实的抓蛏子过程,首先需要穿着凉鞋,当潮水退到膝盖以下的位置就可以来赶海。走进海水要找到长型的洞,这就是蛏子洞,看我图片一个椭圆形的小洞,海水里这种洞非常多,不需要到处寻找。我们把钢钩直接放入洞口,让它自然滑落,然后找准方向,迅速地戳到底,只要有蛏子,洞很容易就戳到底了,保准一抓一个准,如果戳不动那就不是蛏子。

戳到洞底后轻轻地往上一拔,看,蛏子就被勾上来了,对比沙滩上挖蛏子,这个不要太轻松了。

一个,两个,三个四个五个,非常的简单,不到一分钟就捉了五个,我们下午三点过来的,用了两个小时,两个人钓了一桶,大约有十斤多吧。来海边游玩的都围了过来,看到满满的一大桶表示吃惊又羡慕,不敢相信两个小时抓了这么多。

抓蛏子一定要用小桶,因为蛏子要放入海水中吐沙,如果直接装入塑料袋,死掉就不新鲜了。回家倒入盆中,满满两大盆,海鲜市场上要卖20多元一斤呢,自己赶海不花一分钱就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海鲜,我可天天盼着退潮呢。

很多人只知道蛏子可以炒着吃,如果像我这样特别多的,一次吃不完,怎么办呢?下面在分享个保存蛏子的小妙招,随吃随取,到冬天都能吃到鲜美的蛏子,特方便。有人会直接带壳放冰箱,这样不行,一是吃的时候不方便,二是沙子洗不干净,只需把蛏子壳剥掉,蛏子肉不占空间,也容易保存。

每剥出一个蛏子肉就用水洗一遍,沙子就洗干净了,这是剥了四斤多的蛏子肉,自己都被震撼到了,然后用保鲜袋装起来,一次吃多少装多少,再放入冰箱冷冻,吃起来非常方便,到今天为止大概囤了30多斤了。

如果你也住海边儿,和我一样赶海非常方便,这个季节就要经常去赶海,多囤一些蛏子肉,不懂吃就可惜了。

大家都知道海肠的肉100多块钱一斤,蛏子肉不用花钱,能攒多少攒多少,我准备一个夏天攒200斤放到冰柜里,就能吃一整年啦,吃到来年的这个季节再去捉蛏子,一年四季都有蛏子肉吃啦。不能赶海的,可以趁现在蛏子上市季,多买一些按照我的方法保存,比吃肉可强多了。

蛏子肉可以包饺子、煮汤、炒菜、包包子,怎么做都好吃,吃蛏子的季节别错过了哦。今天的美食就分享到这里了,如果您也有蛏子美味新吃法,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,让更多朋友学习受益吧。

宁波小海鲜,蛏子

宁波沿海一带,向来产蛏子。早在南宋期间,宁海著名文人胡融在所著的《土风志》就有说道:“宁海介山海间......近则采螺、蛏、蛤、蛎之属,以自赡给,或载物货至他郡为商贾。”《宁海县志》也有记载:“蛏,蚌属,以田种之谓蛏田,形狭而长如指。”现在的宁海长街蛏子盛名在外,原来奉化、象山均有蛏田。

南宋罗濬撰写的《宝庆四明志》对蛏子是这么描述的:“蛏子,生海泥中,长二三寸,如大拇指。其肉甚肥,壳不足以容之,口常开不闭。”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上记载:“蛏生海泥中,长二三寸,大如指,两头开。”明朝万历年间有位民间学者彭大翼撰写的《山堂肆考》曰:“蛏生海涂中,穴居。似马刀而壳薄,长二三寸,大如拇指。外壳内肉,其性甚寒,能消渴。”蛏子生于浅海含沙泥涂中,长不过二三寸,大不过拇指,直筒筒的纤细苗条身材。

明代万历年间何乔远编写的《闽书》中,记载了如何养殖蛏子,“耘海泥若田亩,然夹杂咸淡水,乃湿生。如苗移种之他处乃大,长二三寸,壳苍白,头有两巾出壳外。所种者之亩名蛏田,或曰蛏埕,或曰蛏荡。”清朝道光年间的郭柏苍在《海错百一录》写道:“移种他荡,或分入蛏埕、蛏田,三昼夜,即各立门户,竖而饮露,寝而饮泥。潮至,两巾上仰。无后窍,故易大。”民国徐珂所著的《清稗类钞》也有记载:“闽人滨海种蛏,有蛏田,亦曰蛏埕。盖蛏产卵期在春冬间,孵化后,常随海潮飘至他处,聚于浅海之岸,稍长,即须移植,故种蛏者常买蛏苗于他岸也。”蛏苗孵化后需要移植它处蛏田才能长到二三寸,最好是咸淡水交杂区域,饵料丰富,宜于生长。

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周亮工在福建为官时,写了《闽小记》,记录了一个小故事,说“予为闽臬时,吴航民有讼邻人拔其蛏苗者,予初意蛏安得苗,及讯之,出一纸裹,小蛏累累,细如虮虱,盖闽人培水田种蛏,盗者泄水,则蛏苗随之溢,讼者辄曰拔我苗矣。”这也是说蛏苗会随潮水飘至他处,有人就利用蛏苗这个习性偷蛏苗用来移种自家蛏田。

明朝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上引《渔书》说“蛏......宜鲜食,亦可为脯。”又说“二三月间最肥味,淡而爽,与蛤相伯仲。”晚明张九嵕在《海味索隐》做《蛏赞》,谓“其形如淡菜,而其坚也阁阁。其肉如虾蛤,而其味也泊泊。即不谓之腥鲭,亦可谓之肉臛。固不尊之为大嚼,亦可谓之为细鳄。悠悠独酌,三嗅而作。”

早在元朝,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》就有对制作蛏鲊的详细记载:“蛏洗净,每斤用盐一两,腌一伏时。洗净控干,布裹石压,入酒少许拌。用熟油半两,姜、橘丝半两,盐一钱,葱丝一两,饭掺一合,红曲、马芹、茴香少许,拌匀入瓶。泥封十日熟。”清代诗人朱彝尊所著的《食宪鸿秘》中,对此也有记载:“蛏一斤,盐一两,腌一伏时。洗净控干。布包石压。姜、橘丝五钱,盐一钱,葱五分,椒三十粒,酒一大盏,炒米一合磨粉,拌均入瓶,十日可供。”蛏鲊,就是用盐腌制蛏子,易保存并方便食用。清朝乾隆年间李斗在《扬州画舫录》上就说了:“沿海拾蛏,鲜者鲍之,不能鲍者干之。”

清朝大吃货袁枚,在其所著的《随园食单》上,专门说道了鲜蛏,说:“烹蛏法与蛼螯同。单炒亦可,何春巢家蛏汤豆腐之炒,竟成绝品。”蛼螯是这么烹的:“先将五花肉切片,用作料闷烂。将蛼螯洗净,麻油炒,仍将肉片连卤烹之。秋油要重些,方得有味。加豆腐亦可。......有晒为干者,亦佳。”蛏汤豆腐是极好美味啊!他还提到了蛏干,说:“用冷水泡一日,滚水煮两日,撤汤五次。一寸之干,发开有二寸,如鲜蛏一般,才入鸡汤煨之。”吃个蛏子,也是够讲究的,跟蛏鲊有的一比。

清代浙东学派重要人物,鄞县人全祖望在《四明土物杂咏.荔枝蛏》写道:“最爱荔枝娇妍,能添女儿颜色。我有荔枝方樽,好为女儿侑食。”注曰:“浙东之蛏皆女儿蛏也,而荔枝则女儿之佳者。”浙江宁波沿海的蛏子,可都是荔枝蛏,蛏子中的佳品,这也难怪宁海蛏子外销海内外,还取得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和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。

当下,蛏子成了大众小海鲜,吃蛏子是比较简单的,最适合的就是水煮,原汁原味。将拾回来的蛏子,洗净,放养于淡盐水中。待腹中泥沙吐净,可入沸水中,撒点葱花,稍片刻捞起,即可食用。蛏子肉嫩,汤汁鲜美,是餐桌上的常食之物。也有葱爆蛏子、倒笃蛏子、铁板蛏子、蛏子羹、腌蛏子等等,皆为美食,都可尝之。

(注:个别图片引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)